去年正值菊花生产的高峰期,我们公司的菊花种植基地所种植的菊花的叶片上长瘤子。大的像豌豆粒那么大。每棵多少不等,多的有7、8 个瘤子。
不光在叶片上长,有的在叶腋,更严重的可以将菊花的生长点给破坏掉,情况十分的紧急。一亩多的菊花都病死了,心理头十分的着急,
如果这样下去。必然会对公司造成严重的损失。
为了及时解决这个问题请教了一些国内知名的菊花方面的专家。专家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什么瘤子,是菊花瘿蚊。
这种这种虫子的学名: Epiym iu sp,双翅目,瘿蚊科。分布在河北、河南、北京、安徽等地。寄主:菊及野生菊科植物。
为害特点:幼虫在菊株叶腋、顶端生长点及嫩叶上为害,形成绿色或紫绿色、上尖下圆的桃形虫瘿,为害重的菊株上虫瘿累累,
植株生长缓慢,矮化畸形,影响座蕾和开花。成虫体长3-5mm ,初羽化时桔红色,渐变为黑褐色。复眼黑色,大而突出。触角念珠状,
17-19 节,雄蚊有环毛。前翅圆阔,具微毛,纵脉3条,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足黄色细长。腹部节间腹和侧膜黄色,背板黑色,腹节前6节短粗,
后3、4节细长。卵长0.5 mm ,长卵圆形,初桔红色,后呈紫红色。末龄幼虫体长3.5-4 mm ,橙黄色,纺锤形。头退化不显著。口针可收缩,
端部具一弯曲钩,胸部有时发现有不大显著的剑骨片。裸蛹长3-4 mm ,橙黄色,其外侧各具短毛1根。
生活习性:在我国河北、河南年生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初成虫羽化,在菊花幼苗上产卵,**代幼虫于4月上、中旬出现,
田间不久出现虫瘿,5月上旬虫瘿随幼苗进入田间,5月中、下旬一代成虫羽化。卵散产或聚产在菊株的叶腋处和生长点。
幼虫孵化后经l天即可蛀入菊株组织中,经5天左右形成虫瘿。随幼虫生长发育,虫瘿逐渐膨大。每个虫瘿中有幼虫1~13 头。幼虫老熟后,
在瘿内化蛹。成虫多从虫瘿顶部羽化,羽化孔圆形,蛹壳露出孔口一半。以后各代都在菊花田内繁殖为害。第2代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发生;
第3代6月下旬~8月上旬;第4代8月上旬~9月下旬;第5代9月下旬~10月下旬。10月下旬后幼虫老熟,从虫瘿里脱出,入土下l-2 cm 处作茧越冬。天敌有5种寄生蜂。
防治方法:(1)清除田间菊科植物杂草,减少虫源。(2)避免从菊花瘿蚊发生严重地区引种菊苗,因菊花瘿蚊发生较早,苗期即可带卵和初孵幼虫。
(3)药剂防治成虫发生期可喷40% 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50% 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杀死产卵成虫。
(4)保护天敌。该虫发生后期,当天敌数量大时,不要盲目使用化学药剂,以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力,样既可以控制后期为害,又可以压低明年春季的发生量。
开封市景茂菊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
菊花种苗繁育、
盆栽菊花、
菊花造型生产、菊花副产品研发及菊展设计布置等于一体的专业从事菊花生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