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菊花”成为开封市的市花,首届菊花花会振翅高飞!
1989年,在杭州举办的全国第三届菊花展览会上,“乘坐”飞机的开封菊花“从天而降”,北宋故都的菊花在杭州大放异彩,以齐全的品种优势,引起了轰动效应,一时人气无二,令人“直把汴州作杭州”,并自此开启了评比“三连冠”的佳绩。开封菊花走出了城市的藩篱,由自栽自赏、自娱自乐走向全国。
1999年,在举世瞩目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我市精选的101件菊花作品参加了**的菊花专项比赛,并一举夺魁,荣获大奖总数**,金奖总数**,奖牌总数**的好成绩,从而确立了“开封菊花甲天下”的地位,开封菊花美名走向世界。花香引蝶来,“中国菊花研究会”在开封成立,确立了开封的正传地位。菊花热潮持续不退,闪耀在新世纪的曙光中。2000年,南郊乡被命名为全国**的“菊花之乡”,2001年,开封菊花花会升格为省级节会。
2010年,开封菊会迎来了巅峰时刻:第十届全国菊花展览会落户开封,开封荣膺“中国菊花名城”,63个城市群贤毕至,成就了开封“**”的地位。**全的《菊谱》和“菊龙”、“菊毯”两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均出自开封,这一连串精彩让开封菊花大放异彩。
一路走来,开封菊花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踏实,如此从容,如此让人信服,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封菊花更名为开封菊花文化节,必将给人以更大惊喜!
开封菊花甲天下,绝非虚名!
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关于菊花的记载。《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华即黄花)的记载。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至汉代,菊花又发展到作为药用植物。《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的论述。
自晋代起,人们将菊花作为观赏对象。陶渊明(公元365~427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赏菊诗句,表明菊花已开始在田园栽种。
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关于菊花的记载。《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华即黄花)的记载。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至汉代,菊花又发展到作为药用植物。《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的论述。自晋代起,人们将菊花作为观赏对象。陶渊明(公元365~427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赏菊诗句,表明菊花已开始在田园栽种。
至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几个不同花色的品种先后出现,栽培已较为普遍。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发展到盆栽,并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种有了较大的发展。艺菊专著也相继问世。刘蒙的《菊谱》(1104年)问世,这是我国**部菊花专著。。
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发展到盆栽,并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种有了较大的发展。艺菊专著也相继问世。刘蒙的《菊谱》(1104年)问世,这是我国**部菊花专著。该谱记菊36品。分为黄色(17品)、白色(15品)与杂色(4品)等。书中还阐明菊花大朵、重瓣等变异之遗传与育种的基本原理和途径。此后艺菊专著渐多:有史正志的《菊谱》(1175年),记菊27品;范成大的《范村菊谱》(1186年),记菊35品。此外,还有沈竞的《菊谱》(1213年),记菊58品,史铸的《百菊集谱》(1242年),记菊品160个以上。
元代,菊花专著较少。杨维桢在《黄华传》中记菊136品。
明代菊花又有发展,重要的菊花专著有:黄省曾的《菊谱》,记菊220品;王象晋的《群芳谱》(1630年),记菊270种,分为黄、白、红、粉红、异品等类,内有‘五月’菊、‘五九’菊与‘七月’菊等品种出现;还有高濂的《遵生八践》,记菊185种,并总结出种菊八法(分苗法。扶植法、和土法、浇灌法,捕虫法、摘苗法、雨暘法、接菊法),很有参考价值。
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经输入,乾隆时邹小山绘有洋菊图,品种类型甚多。
清代艺菊之风更甚,专著有陈淏子的《花镜》(1688年),记菊153品;汪灏的《广群芳谱》(1708年),记菊192种。此后,还有陆廷粲的《艺菊说》(1718年)等,菊书、菊谱如雨后春笋,不一而足。民国时期(1912~1948年),专著甚少,仅有黄艺锡的《菊鉴》(1932年)与缪甫孙的《由里山人菊谱》等。但解放前夕,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为国家保存了良菊630品,是值得庆幸的。
1949年前后菊花品种散失很多,如当时杭州的菊花只存下70多种。1953年上海的菊花也只存下150多种。但后来艺菊事业迅速得到恢复,至1963年上海龙华苗圃菊花达1,200种,北京北海公园的菊花则达到1,381种。“文革”期间菊花又受到二次摧残。但近年来菊花有了很大的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对中国菊花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整理出3,000多个品种。艺菊专著自1950年起又不断出版,近年更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国外杂志,学报上也常发表有关菊花的文章和报告。如自1957年陈封怀等开始研究以来,陈俊愉等从1962年起通过野生种之间的大量杂交试验,对现代菊花的起源问题有所突破。以下是几点重要论断:
(一)原始菊花是通过野生种之间的天然杂交,再经人工选育而成。毛华菊阻(D.vestitum),野菊(D.indicum)和紫花野菊(D.zawadskii,特别是前两者为主要,均野生于皖西、鄂西和豫西,甚易产生天然种间杂种。它们之间的杂种苗,在形态上与菊花原始类型(‘九华’菊、‘杭白’菊、‘杭黄’菊,‘滁’菊等)均颇类似。而这些原始类型均产于安徽,浙江,河南等省,可见二者之间的地理根源,决非偶合。
(二)菊花品种的染色体数为45~71条,其中小菊系品种为45~54条。近年人工种间杂交创选出“合成菊”,染色体数也为45~54。故从染色体数目来讲,合成菊已可跻身于菊花(D. x morifolium)的行列。
(三)尽管野黄菊和毛华菊是杂交的基本原种,但菊花的起源还是多元的。看来,六倍体的紫野菊(2n=54)等可能后又参加杂交,并结合多代的天然杂交、人工选择和培育,然后才成为较定型的、色彩更丰富的原始菊花,同时染色体数也逐渐加多。
(四)过去中外学者常推论,原产华北的小红菊(D.chanetii)与野黄菊(D.indicum),是形成菊花的两个直接杂交亲本。经陈俊愉等多年来进行人工杂交授粉,却只获得了十多个品种的‘北京’菊(D. x pekinense),它们仅是四倍体(2n=36),未达菊花的低限。
(五)若干日本学者,提出包括多种日产野生菊花(D.japonense、D.makinoi)等在内的种作为菊花起源杂交亲本的假说。但菊花**初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因此**早的D.x moriflium应由中国野生菊种为其杂交亲本。
产地与分布 在菊属Dendranthema 30余种中,原产我国的17种。如野黄菊D.indicum全国均有分布,紫野菊D.zawadskii分布在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毛华菊D.vestitum分布在华中,甘菊D.lavendulifolium多分布于东北及华北,小红菊D.chanetii多分布于华北及东北,菊花脑D.nankingense产于南京。
8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我国传至日本,被推崇为日本国徽的图样。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我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我国菊花遍及全球。
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关于菊花的记载。《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华即黄花)的记载。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表明菊花在当时已经作为一种食用植物栽培。至汉代,菊花又发展到作为药用植物,《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的论述。自晋代起,人们将菊花作为观赏对象。陶渊明(公元365~427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赏菊诗句,表明菊花已开始在田园栽种,并由食用,药用发展到了观赏应用。
菊花变异类型之丰富被称为园艺育种史上的奇迹, 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我国对世界贡献**的花卉。开封人民自古喜欢菊花,菊花以独特的风韵成为古城开封的象征,被定为开封的市花,开封也因此被称为菊城。
开封市景茂菊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
菊花种苗繁育、
盆栽菊花、
菊花造型生产、菊花副产品研发及菊展设计布置等于一体的专业从事菊花生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