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菊花概述
菊花被称为花卉“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联系。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今日菊花仍然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和艺菊经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
菊花苗批发基地
二、菊花的历史
中国菊花**早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周礼》,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礼记·月令篇》中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当时人们是把菊花的开花习性作为时令的标志。菊花由野生到栽培,由食用、药用到观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食菊始于战国,战国时的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雾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屈原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长期种菊和采摘野生菊的习惯,并有“早饮露水,晚食菊花”的习俗。
汉代《西京杂记》载“在宫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此时菊花虽然尚处野生状态,但人们已认识到了其药用价值。
中国菊花引入园中栽种并作为观赏应用,始于晋、唐,盛于宋,其后的明、清两代也有较大的发展。
(一)菊花的食用历史
中国食菊始于战国,战国时的诗人屈原的《离骚》【公元前278-339】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雾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之句,说明屈原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长期种菊和采摘野生菊的习惯,并有“早饮露水,晚食菊花”的习俗。
东晋·王嘉《拾遗记》云:“背明国有紫菊,谓之日精,一茎一蔓,延及数亩,味甘,食者至老不饥渴。”
晋·傅玄《菊花赋》云: “掇以纤手,承以轻中,揉以玉英,纳以朱唇,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宋·刘蒙《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嫩叶及花旨可食。白菊花稍大,味不甚甘,亦秋月采之。
宋朝·史铸《百菊集》【1242】载:“陶隐居云,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篙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其花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又有白菊,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仙经以为妙用。”“菊有两种,花大气香者为甘菊,花小气烈者名野菊,然虽如此,园蔬内种肥沃后同一体。”根据所述,味甘之菊花和白菊即今之药用菊花,苦薏即今之药用野菊花。但是野菊花经过栽培后还是会成为甘菊的。
宋代文豪苏东坡是文坛上的美食家,对食菊情有独钟,宣称“吾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食菊之好尽在字里行间。郑所南的“道人四进花为粮,骨生灵气身吐香。闻到菊花大欢喜,拍手笑歌频癫狂”,写出了宋代食菊之盛。
宋·司马光的《晚食菊羹》诗说:“采撷授厨人,烹瀹调甘酸,毋令姜桂多,失彼真味完。”看来这是一种甜菊羹,还用姜桂做作料呢。
明朝·伟大的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1518-1593】记载,菊花“其茵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
明代·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也记述了对菊花的赞赏有加:“菊有五美焉,黄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胃霜吐颍象劲直也,杯中轻体神仙食也。”
明代文学家高濂精通养生保健之道,对食用菊花颇有一番见解,他在《遵生八笺》中云:“菊花粥,用菊新长嫩头,丛生叶摘来洗净,细切,入盐同米煮粥,食之,清目宁心。”一语道破了食粥的妙处。
用甘菊花与粳米共煮的菊花粥,据《慈山粥谱》载,可“养肝血,悦颜色,清热解暑,除热,解渴,明目”。
清代慈禧太后嗜食菊花,常以菊花入鸡汤烫了吃,她对菊花火锅更是情有独钟。每当窗外雪花飞舞时节,总要吃菊花火锅赏雪景,经常吃得热汗淋漓,阵阵菊花清香扑鼻,自有一番乐趣。
菊花并非皆可入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菊类自有甘苦二种,食品须用甘菊。“食用菊多为满天星系(小菊)中的品种,有蜡黄、细黄、细迟白、广州大红等。菊花性甘、苦、凉,含蛋白质、维生素、菊甙、氨基酸、水苏碱、黄酮类、刺槐素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可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因而常食菊花有健体延年之功效。
现代人以菊花入馔,也能烹制出多种佳肴,而且各具地方特色。如广州的腊肉菊花饼、菊花蛇羹,杭州的菊花咕噜肉、菊花肉丝,北京的菊花鱼球,安徽的菊花鸡丝,湖南的菊花竹荪汤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肴。
(二)菊花的药用价值
古人对菊花发生兴趣首先是从菊花的药用价值开始的。经历史考证,菊花的药用价值始载于《神龙本草经》【公元220-280】,它是我国现存**早的药物学专著,它较全面地记录了我国东汉以前的药物学成就,书中把甘菊列为上品,谓:“菊花味苦平,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菊花**早存在的价值就是在于它的药用,东晋·名医葛洪在《抱朴子》【公元284-364或343】中就记载了南阳甘谷水因为“其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历世弥久”,饮此水者,“无不老寿”。在书中还记载:“刘生丹法,用菊花汁、地楮汁、樗汁和丹蒸之三十日,研合,服一年得五百岁。”他还在《玉函方》中载有“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用“甘菊三月上寅,日采苗,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花,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根茎,名曰长生;四味并阴干百日,取等分,以戍日合捣千杵为末,每酒服一钱匕,或以蜜丸梧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轻润,一年发白变黑,服之二年,齿落再生”。
唐朝·李隆基在《天宝单方图》【742-755】云:白菊,味辛、平、无毒,元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
宋朝·苏颂《本草图经》【960-1279】曰: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人药亦佳。
宋朝·王怀隐宋等人编写的《太平圣惠方》【978-992】尚载有“延年不老饵菊花方”。方为“白菊花一斤,白茯苓一斤。上捣罗为末,每服三钱,以温酒调下,日三服,久服令人长生。”
宋朝·史铸《百菊集》【1242】圣惠方云:“治头风用九月九日菊花,暴干,取家糯米一斗蒸熟,用五两菊花末如常酝法,多用细曲面酒熟,即压之去滓,每暖一小盏服之。”
宋朝·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1281-1358】曰: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明朝·伟大的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1518-1593】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中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等等。
明朝缪希雍《神龙本草经疏》【1546-1627】曰:“菊花专制凤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人心、小肠,甘人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沛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人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治疗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疗者风火之毒也”。
清朝·陈士铎《本草新编》【1644-1911】曰:“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问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育过于大峻,未免大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清朝·张秉成《本草便读》【1644-1911】曰:“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日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
清朝·徐大椿《本草经百种录》【1693-1771】曰:“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可以知道菊花中含有铁、锌、锰、铜、镁、钙、硒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1等,科学研究已证明特定状态的微量元素是维持健康和防病治病的必要条件之一,微量元素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可促进上皮细胞的修复,使细胞分裂增加,从而对生物体的免疫功能起着调节作用。菊花还含有黄酮类、三萜及甾醇类化合物、菊花萜二醇、氨基酸、腺嘌呤、胆碱、水苏碱、挥发油及菊苷A、B等多种具有
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具有治疗冠心病、降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消炎、抗衰老等作用。
黄酮类是菊花的主要成分之一,菊花中黄酮类主要有木犀草素、芹菜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大波斯菊苷、刺槐苷,调查发现杭白菊叶中总黄酮含量**。研究表明黄酮不仅可以防止血管硬化,改善微循环,对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而且在抗氧化、防衰老方面有很大的成效。菊花中挥发油主要含有菊酮、龙脑、龙脑乙酸酯,挥发油具有发散解表、芳香开窍、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温里祛寒、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止咳祛痰的作用。
(三)菊花的饮用价值
关于菊花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多。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河南南阳郦县(今内乡县)有个叫甘谷的村庄。谷中水甜美,山上长着许多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从山上菊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户人家都饮用这山泉水。一般都活到130岁左右,**的也有七八十岁。汉武帝时,皇宫中每到重阳节都要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我国专异笔记中,多有服菊成仙的记述。据载,东汉汝南恒景从方士费长房学道,费对他说:“九月九汝南有大灾,令家人登山饮菊花酒可消些祸。景闻言举家登山。”还,鸡犬俱暴死。从此,重阳节登高饮菊酒便成了民间避祸禳灾的传统习俗。但**盛行的就要数赏菊了。农历九月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据古书记载:因“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是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三国时代。“蜀人多种菊,以南可入菜,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 。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菊花对风热头痛、肝阳眩晕,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高血脂症、肥胖病、疮疖肿毒、心闷烦躁等诸多病症皆有作用,故在我国古代,人们不仅有饮菊花酒的习俗,且有饮菊花茶的爱好。如唐代皎然诗有“九日 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之句。
开封市景茂菊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开封
菊花种苗繁育、
盆栽菊花、
菊花造型、
金丝皇菊生产及菊展设计布置等于一体的专业从事菊花生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