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菊培育新技术--分段栽培法
小菊花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一般供国庆节布置花坛或摆设盆花群使用。小菊的栽培包括地栽和盆栽两种。经过多年实践,我们认为小菊在分苗上盆养护一段时间后栽入地下进行管理,**后再上盆销售或使用,这样不但成活率高,而且根系能够充分发育,植株紧凑、丰满,健壮。下面具体介绍配套技术。
一、扦插
采用枝插法。用保留的母株或扦插的脚芽新株作母本,剪取顶端10厘米长的嫩枝作插穗。剪口的中心应为绿色而充实,如果髓部中空而呈絮状则不能使用。扦插基质用细面素砂,按照嫩枝扦插法扦插,放在疏荫下养护,15天后见全光。扦插温度要保持在18℃以上,24天左右即可生根。扦插时间分两次,**次在12月底至2月,第二次在3月下旬。
二、分苗上盆:
扦插一个月后,把**批扦插成活的菊苗陆续上盆。具体做法是:先将小花盆内放半盆营养土,中间高四周低,将生根的小菊苗放入盆内,使根系舒展,再加些营养土至9~10厘米厚,然后将盆放在冷室中养护。第二批扦插的菊苗可省略这一步。
三、栽入地下:
选择地势高、排水好且不重茬的地块,4月中旬开始整地,经浸地、翻耕、耙地、晾晒,精耕细作之后,做成1米宽、6米长的畦,畦的长度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到5月初,**批菊苗已长到15厘米左右,把它们全部移栽到已准备好的畦里,每畦栽两行,株距30~50厘米。第二批扦插的菊苗直接栽入地下,每2~3株一埯。栽入地下的菊苗具体管理分以下四步:
1.摘心。**次摘心与移栽同步进行。边栽边进行**次摘心,只留5~6枚叶片,促使其长出侧技,待侧枝长到10厘米时,留下2~3个叶片进行第二次摘心,使其再萌发侧枝。按照上述方法反复摘心,到6月底需要全面摘心4次,对个别高大的侧枝、徒长枝要多摘心2次。
2.施肥浇水。从5月初下地开始,每3~4天浇一次透水,雨季到来后要节制浇水。阴天湿度大,蒸发量小,水要少浇甚至不浇。每摘心一次都要追肥一次,施入磷肥和尿素或二铵的混合肥料,到8月初开始长出花蕾后要加大肥量,每周追施液肥一次,以磷、钾肥为主,直到花蕾透色为止。在追肥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如果发现叶片下翻并呈僵硬状态时,应停止追肥或少施。从全株来看,凡由下向上叶片逐渐加大生长,至花蕾以下第二节长得比较粗壮,说明追肥量适当。
3.病虫害防治。小菊的病虫害多发生在雨季,应提前预防。即在生长季节每周喷一次药,每次雨后要用清水冲洗叶面,并喷广谱性杀菌剂。菊花新梢和花蕾上常有蚜虫危害,要及时喷防治蚜虫的药物,如1500倍乐果。菊叶易发生叶斑病,锈病,在上盆前要喷3~4次代森锌或800倍的托布津溶液,打2次矮壮素。
4.剥蕾。到8月初,如果管理得当,所有侧枝的叶腋间都可能长出花蕾,为了使营养集中供应顶端孕蕾的需要,应及时把中下部的侧蕾剥掉。从6月底**后一次摘心至8月中旬全部吐蕾,大约需要45天左右的时间。
四、再上盆
从9月初开始,把已吐蕾的菊花全部再次上盆,进行养护管理。这时上盆有两个好处,一是雨季已过,菊花上盆后不会受涝:二是可控制透色的花蕾过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