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斑枯病
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菊科]
【症状】叶斑呈圆形或近圆形,直径通常为510毫米,棕色至灰褐色,边缘黑褐色,界限清楚,斑外常出现黄色晕,斑上散有黑色小粒。病斑结合成斑块,导致叶片先黄后黑,**后脱落。
【病原及致病特征】病原菌为半知真菌菊壳针孢(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Sacc)。 ]。真菌以菌丝体和产孢子在病部和病残物中生存越冬,并通过风、雨、浇水等方式以分生孢子传播和侵染病害。在广州,越冬期不明显。由于病菌孢子萌发的**适温度为2628,需要水滴,温暖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传播、萌发和侵袭,病害往往较严重。雨季和潮湿地区。连续阴雨或大雾大露的天气,或植物过于茂密、花园地势低洼、阴凉的地方**容易诱发病害。连作和部分施氮肥可使病情加重。品种之间的抗性存在差异。白岁、凌波仙子、胡商月抵抗力较强,利金、金黄、邪竹黄较敏感。
[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实行轮作,更换盆土。 提高花园的通透性。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避免迎面积水,不要使盆土过湿,适当调整盆距和行向;实行配方施肥;注意花园卫生。 交替喷施80%敌菌可湿性粉剂或50%本来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富士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1000倍液,或40%多硫磺600倍液混悬浓缩液,连服35次,连用715天1次,或40%福星(氟硅唑)、25%丁腈乳油8000倍液,或50%羟甲基水溶液l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