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菊花与世界园艺(一)
摘要 作者回顾了中国菊花品种形成的过程和中国菊花在今日世界花园艺舞台上发挥作用。
关健词 中国菊花;品种演进;花卉园艺
菊花( Dendranthema grandiflora( Ramat)Kian.)是世界花园艺的一支奇葩。它不仅色彩艳丽,姿态万千,而且具有不畏风寒,傲霜怒放的品格,被誉为“花中君子”,自古受到人们喜爱。中国菊花是中华大地这片神奇沃土的造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花文化”中的一项宝藏。中国菊花品种的形成和演进既是自然的力量,也是我们的先民辛勤劳动的产物。中国菊花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礼物,它作为友好使者传到世界各地后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被培育成各具特色的品种群,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花产业“四大切花”之一。世界菊花品种之多,变异之繁,成为世界园艺育种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国本土的菊花在中国古典“花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继续发展并一枝独秀,独放异彩。今天,在中国花产业进军世界花市场的时候,重温中国菊花的形成历史,研究中国菊花在世界园艺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开发这些古老品种为中国花产业的发展助力具有极为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古今中国菊花
1.1中国菊花品种的演进过程
据考证“菊花”一名**早见于《周官》。在《尔雅》中记有“鞠、治蔷”,鞠即为菊花。在《礼季・月今篇》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山海经》亦说女儿之山,其草多菊。《埤雅》云:“菊本作鞠,从菊穷也,花事至此而穷尽也。"《周书时训解地说:寒露后十四,菊有黄华;菊无黄华,土不稼墙。”从这些早期文献中可见:菊花**初为黄色,且开于百花之后,当作应时之今。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在”,“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是为菊花观赏伊始。秦汉时期菊花以药用为主。据《荆州记》说“…菊潭,其源浮芳菊披崖,…太时古广取其良种,种之家师,遂处处种之。”这是我国关于菊花引种栽培**早的文字记载。东晋,陶渊明弃官隐居,爱菊成癖,他的“秋菊有佳色,襄露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名句。这种欣赏品味成为“菊文化”的主流。代,种菊之风日盛,培技术日趋成熟,品种渐丰富。赏菊已成为一种普的文化活动,一些帝王和诗人留下了许多味菊名篇。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唐代的菊花不仅色彩上已有了黄、白、紫等多种颜色,而且花型有了很大变化,不仅有重瓣性较高的球型花,而且还有花瓣散型的品种。宋代是中国菊花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艺菊者辈出,种植技术日臻完善。公元1104年,我国**部菊花专著--《菊谱》(刘蒙著)问世,其中记载菊花品种35种。其后,又有7部《菊谱》相续问世。史铸所著《百菊集谱》(1242年)达135品。宋代菊花在花色上不仅黄、白、红、紫诸色俱全,并有复色品种;花型亦表现出多样化;在花期上也出现了变异,其中一些名品至明、清仍广为栽培。可见宋代的菊花品种已初具规模。明代所著(菊谱》达21部之多。
1630年,王象晋《群芳谱》集各家菊谱之大成,对菊花品种做了综合性描述,共计274个品种,包括现代菊花的16个花型。清代所著各种花谱及艺菊著作共计36部,据《花镜》记载,当时菊花合计153品。《广群芳谱》记菊花192品。《菊说》记233品。可见清代菊花在继承宋、明品种的基础上,继续不断创新。清代一些洋菊回流,也给菊花品种的丰富注入了新鲜血液
清末至民国,菊花品种大量流散,菊花专著已无正式文献可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园艺事业的不断发展,菊花也已成为大众化花卉。1958年杭州第九届菊花展览会,展出900多个品种。1982年,上海菊花品种展览会上曾展出1000多个品种。时至今日,据李鸿渐记载,中国菊花品种已达到3000多个。目前,菊花品种群已日渐丰富,除传统的独本菊、大立菊、塔菊、悬崖菊外,还发展了盆景菊、切花菊、地被菊品种群的问世,使得盆栽菊,切花菊与地被菊形成鼎足之勢,相互补益,以适应不同的园林需要。
回顾菊花品种演进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菊花由野生到栽培,由药用食用到观赏的栽培目的之演变。亦可看到菊花品种从小花到大花,从单瓣到重瓣进而发展出异瓣,花色从单色到复色到奇色的演进路线。也可以看到中国菊花是中国花卉园艺史上一枝古老的花卉,中国是世界上**早种植菊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