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菊花与世界园艺(二)
摘要 作者回顾了中国菊花品种形成的过程和中国菊花在今日世界花园艺舞台上发挥作用。
关健词 中国菊花;品种演进;花卉园艺
菊花( Dendranthema grandiflora( Ramat)Kian.)是世界花园艺的一支奇葩。它不仅色彩艳丽,姿态万千,而且具有不畏风寒,傲霜怒放的品格,被誉为“花中君子”,自古受到人们喜爱。中国菊花是中华大地这片神奇沃土的造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花文化”中的一项宝藏。中国菊花品种的形成和演进既是自然的力量,也是我们的先民辛勤劳动的产物。中国菊花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礼物,它作为友好使者传到世界各地后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被培育成各具特色的品种群,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花产业“四大切花”之一。世界菊花品种之多,变异之繁,成为世界园艺育种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国本土的菊花在中国古典“花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继续发展并一枝独秀,独放异彩。今天,在中国花产业进军世界花市场的时候,重温中国菊花的形成历史,研究中国菊花在世界园艺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开发这些古老品种为中国花产业的发展助力具有极为积极的现实意义。
1.2中国菊花形成原因
1.2.1丰富的自然变异
菊花( Dendranthema x grandiflora( Ramat) Kitam.)为菊科菊属植物,多年生半木质化草本菊属植物是种下变异极为丰富的植物,同种植物不同单株间存在明显可见的遗传差异,这些遗传差异是人工选择的重要素材。此外菊属植物属内种间杂交极易成功,在其原产地野生状态下有天然野生杂种。这种特性为菊花品种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基础。早在秦汉时期人们便观察到种子后代的变异,此后在花园中也发现了留种的重要性。而在栽培状态下的菊花产生自然变异的现象刘蒙在《菊谱》中就有记载。史正志、范成大及历代艺菊人皆屡次提到菊花在栽培条件下发生变异的事实。
1.2.2栽培技术对各种变异的保留
菊花从野生到引种栽培,使特殊变异得以保留,这是菊花能够继续演进的基础。栽培环境的变化,对极易产生变异的野菊影响极大从**早的九华菊(陶令所赏之品),到药用的甘菊(如:都菊、贡菊、菊、毫菊、怀菊等)都是从野生状态引种到田园中被驯化所产生的原始的变异类型,经历代人工种植得以保留。直至明、清时,仍有艺菊者不断将甘菊、野菊等植于园林中。唐宋时期发展起来的艺技术包括嫁接、摘心选种,为花品种的改良提供了条件。此外,各种水肥条件控制的技术也使各种变异得以保留。
1.23人工选
菊花从一开始栽种到田园中便进行了选择育种工作。如前所述:“取其良种”,便包含了选择植株健壮、花大、色艳者之种子,且用籽粒饱满的种子播种。末代,各种艺菊专著都明确选择做为保留种变异的手段将“择本”列人艺菊法之一-。至明清两代的花中则更加强调留种、选种的重要性。从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数十年间,艺菊者更不放松地选种。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观为不同菊花品种的选择规定了方向。从中国菊花上述成因可以看出,菊花育种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
1.3中国菊花主要品种群
中国菊花品种群之丰富从品种分类上可见一斑。按花色分类,依次为黄花、白花、红花、紫花和杂色。黄色为菊花本色。如按花期可将菊花分为夏菊、秋菊、寒菊;依花径大小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按栽培方法分类可分为独本菊、多本菊、案头菊、大立菊、悬崖菊、塔菊、扎菊、盆景菊、花坛菊、切花菊、地被菊等等。还有按叶形分类,瓣形分类。1965年,张树林等首先提出了对大菊依形、花型结构和进化过程分类的方法。1982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菊花品种分类学术讨论会,确定大菊以花瓣、花型两级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并概括为5个瓣类、30个花型和13个亚型,8个色系。这些丰富的品种类型使中国菊花具有广泛的应用形式。现代中国菊花品种分类方案是按照观赏植物品种演进的基本规律及其与近缘野生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结果而制订的,同时考虑了实际应用上的方便之处。由于菊花的变异很大,除上述重点花型外,还常常遇到介于中间类型者,随着菊花育种工作的深人入开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花型。总的看来,任何分类系统都无法一下包罗万象,但上述分类系统大体上反映了菊花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基本上搭起了分类的框架,并留有余地,同时可利用这一系统预测未来品种,菊花品种不断增多会使瓣类、花型更为丰富。目前,已有将栽培菊花分为54个花型的报道,更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