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的菊花栽培历史与菊文化(一)
摘要 本文根据史籍,概括介绍了扬州菊花的栽培历史以及历史上清代以近的艺菊专家及菊花专著,列举了扬州菊花的发展所引带的一系列菊文化,说明了扬州菊文化的发展给人们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并简略介绍了扬州一些菊花名品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 扬州;菊花;栽培历史;菊文化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有黄花、鞠、芦花、金蕊、金英、九华、秋菊等许多别名。早在春秋时代的《尔雅》、《礼记》中就有关于菊花的文字记载,《礼记月令篇》中的“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句(注:黄华即黄花),说明**初的菊花只有黄色。菊花是从晋代开始被作为观赏植物加以栽培的,陶渊明除了吟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等佳句,这表明了菊花其时已在田园栽植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中有:“满园菊花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李商隐的《咏菊诗》中有:“暗暗淡淡紫,融融冶黄。”可见唐代时期菊花已被栽种在庭院,且有了白色和紫色的品种。此后,菊花栽培越加普遍,并且由室外露地栽培发展到盆栽,品种数量也大为增多,如今我国常见的优良品种就有二、三千个。扬州地区的菊花品种也比以往增添不少,目前仅扬州瘦西湖公园内就有菊花品种七百多种,且栽培技艺大为提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赏型艺菊如:塔菊、悬崖菊、大立菊、盆景菊等等。
一、扬州菊花的栽培历史
扬州的菊花栽培始于何时已难查考,但从史籍中可知清代时扬州菊花栽培已很普遍。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傍花村居人多种菊。藤萝周匝,完若墙壁。南邻北垞,园种户植。连架接荫,生意各殊。花时填街绕陌,品水征茶。”其时,沈学士大成诗中也有“碧树平园野,黄花直到门”之句,这些描述的都是傍花村菊花栽培的情景。
除傍花村外,扬州北郊的堡城、鹤米村等皆以莳花养菊闻名。清光绪末年,扬州有春后社(治春后社是由扬州的诗词爱好者组织的一个民间团体),由归里的翰林臧谷主持。谷有《续扬州竹枝词》一自首。其中就有一首为“瑟瑟西风满径斜,居人冷淡作生涯。鹤来村里秋光好,依旧重阳卖菊花。”谷之后,诗社由孔庆熔主持,孔亦有竹枝词百篇。其中一首为“采菊何须到堡城,北门城外来村。竹篱茅舍多清洁,一片黄花护短垣”,写的都是鹤来村的菊花王振世的《扬州览胜录》中载:“堡城在扬州北门外…居民世代以种花为业。春则以盆梅、月季为大宗,夏则产子,秋则以菊为**盛…每岁重阳前后,村妇担菊入城,填街绕陌,均以教场为聚集之所。其运出之菊,岁以数万计。次则北门之傍花村、绿杨村、治春诗社,产菊亦颇盛。这反映了白清代以来,扬州北门内外菊花栽植的繁盛情景。
清代时扬州菊花栽培不但数量多,且有不少菊花名品。清人计楠《菊说》中有:“菊花种类甚繁…近则嘉兴、平湖、海盐、松江、上海、嘉定、湖州,远则湖北、扬州、江宁,各处皆出异种......”这一方面是由于扬州入外地名种,吸收外地艺菊的经验和技艺。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记载:“菊种亦近年为繁,土人多从洛中移佳木”。即是从洛刚一带引来菊花名种。至于吸收外地艺菊的经验、技艺,清人李斗的《乾隆扬州画舫录》中有一段叙述:“六安秀才叶梅夫,善种菊。与傍花村种法异,不接艾梗,不植篷隙……都归自然。”
乾隆四十二年(177),叶梅大来扬州,寓于湖上田氏治乔诗朴内年余。“上人周叟,有田数亩,屋数橼,与园为邻。田氏以金购之,弗肯售,愿为园丁于园内种花养鱼。其子扣子,得叶梅夫养菊法,称绝技。
扬州傍花村人原来的种菊法与叶梅大种菊之法不同,后吸收了不少安徽叶梅夫的经验利技艺,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不接艾梗,花头只留二二专取清瘦淡逸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