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菊花文化之乡,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一)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小榄镇栽菊、咏菊、菊艺,菊会的历史。以菊为媒,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知名度,更弘扬和发展了地方传统文化。
关键词菊花;小;文化;经济
小榄镇位于中山市北部,总面积75.4km2,其中城区面积13km2。户籍人口15万多人,外来人口10多万人。设有3个社区和13个行政村。2002年,全镇经济总收入180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157.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9.2亿元;上缴税收10.8亿元。近年来,小榄镇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中国乡镇之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镇、全国村镇建设示范镇、国家卫生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广东省生态示范镇等等,去年,我镇又被定为“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是个有数百年历史的菊艺之乡。
小榄开村于南宋成淳十年甲戌,距今已近800年的历史,而小榄人爱菊,历史悠久。小榄菊花,久负盛名。1982年《知识就是力量》曾刊登一文,在赞颂中国花城花乡时就有这么一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腾冲山茶满山红,菜州月季三百种,小榄菊花金铺地。”据史籍记载,当年南来小榄的先民,时值深秋,为遍野的菊花所吸引,便在此垦荒定居,并将野菊植于园中。从此,悠悠800年,小榄人便与菊花结下不解之缘。
到了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己盛,菊花栽培己很普遍。并由露地自然栽植过渡到整形盆栽。据明万历户、礼两部尚书里人李孙宸所撰写的《两榄风景地势图说》一文,已有“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岁岁菊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的赞美之句。足以说明那时的小榄人已好于艺菊,每年菊花盛放之时,聚集三五知己,酌酒赏花,籍此遣兴已成习惯。清康熙年间,小艺菊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等有了一套系统经验。据史料记载,此时已开始从上海等地引入新种,使品种花色增多。而且乡间艺菊专著《菊谱》亦始问世。至嘉庆十九年甲成(1814年),乡人为纪念先辈定居之功,寄爱乡之情,举办了一个规模盛大的菊花大会。并相约从今以后每逢甲成年(即每隔60年)重开一次盛会,这就是誉满中外的小榄甲戊菊花大会的来历。此后,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和改革开放时期的1994年又各举か一届,共举办了四届甲戌菊花大会。至于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型菊会,一般每隔八至十年举行一次。而小型菊花欣赏会则每年举办一次。因小榄菊会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花卉展览,而是以菊花为主题的颇具特色和个性的综合性艺术展示,在民间形成了一种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民间的文化无论在广度上、深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菊花文化的涵盖面亦扩展到各行各业,促进了小榄经济的发展,弘扬和发展了地方传统文化。小榄菊会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小榄人多喜爱菊花不畏寒霜的气节,欣赏它千姿百态的花朵和清隽高雅的香气,故栽菊者辈出。过去乡中一些绅商官吏之家,闲情逸志之士,“辄效陶令寄怀东篱,艺菊之风更盛于昔”。此时,小榄已得称“小柴桑”的美誉。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遂有赛菊之举,形式厥名“菊试”。据《香山县志》载,菊试就是在菊花“盛开时集乡人所植名种,设赏格,评高下”。赛时在乡内祠前盖搭花,陈列名花,分场考评,对菊吟咏,推魁首,定名次,俨然开科取仕。评菊以“三不”为标准,即不脱脚叶,不交枝、不跪脚,以“三丫六顶”为模式,“层层如规之圆”,品种则以“一捧雪”为**。此是大立菊技艺的初为运用。试毕则分别次第奖给、缎巾、扇等一些物品。
乾隆五年菊试以后,菊试不再举行,改为“菊社”。据县志载,菊社就是每年菊放时节,人们以氏族、庙宇或坊社为组合结社,将各种好菊聚集于社所“联三五知己,倾樽篱下,索句花前”远客骚人逸士,每至菊节,常撑舟而至,题咏甚多。”
至乾隆四十七年王寅(1782年)乡人联菊社而办菊会,将原日的菊社变作菊会参展的小团体。据(香山县志称,是届实为小欖菊花会的“初会”。当时榄乡各姓俱有摆设,各大菊场不仅搭架摆菊,而且广搭花台、花楼、花桥,还演戏助兴,仅演戏就有十余台。夜间则张灯结彩,通宵达且,参观者甚众。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再会,规模更大。当时的香山县令彭竹林曾为小榄菊会写下“榄市花期韵欲仙”的赞誉。
嘉庆十九年甲戊(1814年),乡人为纪念先辈定居之功,由乡内十个菊社联合,举办了一个规模盛大的菊花大会。此届菊会,所列的名菊品种繁多,仅“四图菊社”就展出名菊七十一种,著名的有“一捧雪”、“小银台”、“鸳锦”、“檀香球”、“紫牡丹”、“金络索”、“粉褒姒”、“醉贵妃”、“状元红”、“御衣黄”等,婀娜多姿,美不胜收。此届菊会后,乡人余兴未闲,遂商定以后每逢甲成年举行一盛会,由于菊会有纪念开村之意,故小榄人都习惯称它为**届小榄甲戊菊花大会。
同治十三年甲(1874年),正是前约菊会之期,榄乡长者及各姓主事经商议,决定依期重开,并广招花师,搜罗名种,大事艺植。当时废菊社,兴菊会,大会由四大菊会联合组成,在镇内广搭菊棚花楼,向各地广征菊诗菊联,展期五天,规模比上届大。这届菊会,原定出会景、请戏班演剧助兴,后因恰值同治皇帝驾崩国丧之期,会景、演戏取消。大会决定扩大菊诗菊联比赛规模,增办斗菊诗筵。当时赛诗以“登风度楼怀张文献公”及“菊糕、菊酒、菊枕、菊灯”为命题,征得省内外各地大批诗联,花底唱酬,极一时之韵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第三届甲戌菊花大会,规模更大于前者。此届菊会,分东西南北中五区布置,面积近700百。菊会期间,大会还举办了各种文娱康乐活动,结诗社,征联赛诗,争雄竞巧,非常热闹。评出获奖者100多名,集佳联252对。请名班、奏乐府、演木偶、放电影,仅剧戏棚就有13处,笙歌夜夜,锣鼓喧天,燃放烟花焰火两晚,万人空巷。水上飘色,陆上鱼灯,一连数天,浩浩荡荡。据当时报章报道,前来参观者估计达90万众。不少人看后都说,愿今生能看到两届菊会,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