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菊花栽培技术概况及其现代价值(一)
摘要:本文作者对我国古代文献中菊花栽培技术进行了整理,提出我国传统菊花栽培技术始于宋代,在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并达到鼎盛时期。我国古代菊花栽培技术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在种植条件的选择、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措施方法,对于现代菊花生产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菊花;栽培;菊谱
菊花( Dendranthema x grandiflorum ( Ramat .) Kitamura )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品种丰富,花型花色多样,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菊花作为观赏植物自晋代陶渊明时起。其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明菊花已经作为观赏植物栽于庭院之中。自那时起,观赏菊花在我国已经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我国古代菊花种植者通过不断地栽培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菊花种植经验,形成一套既科学又简便易行的栽培技术体系,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一体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古代艺菊者对于菊花本身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性的科学认识。同时我国古代菊花种植技术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国传统农耕理念及思想。
开封市景茂菊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开封
菊花苗、
菊花种苗繁育、
盆栽菊花、
菊花造型、
金丝皇菊生产及菊展设计布置等于一体的专业从事菊花生产的公司。
菊花苗批发基地
1我国古代菊花栽培技术简史
1.1我国古代菊花栽培技术记述概况
我国古代共有菊花谱录76部,记载并反映了我国菊花品种、栽培技术、菊花花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中载有或专论菊花栽培方法的古籍菊谱约二十余部(表1)。**早的菊花栽培方法的记述出自宋代的菊花谱录,**次全面记载菊花栽培方法的书籍是宋代的沈竞(菊谱》(1213年)。明朝时期,观赏菊花种植广泛,关于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十分全面深人,产生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谱录,广为流传并被后人所推崇,如:屠承的《渡花居东篱集》、黄省增的《艺菊书》、陈继儒的《种菊法》等。清朝观赏菊花兴盛,种菊者增多,有些从事艺菊事业数十年的种菊者撰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菊书,如叶天培《艺菊秘要》、肖清泰《艺菊新编》、计楠《菊说》等。古人的栽培措施多很有效,有些技术措施自明代产生以来就一直广泛应用。
表1中国古代载有种菊法的古籍名录
编号 书名 作者 年代 时间
1 《菊谱》 沈竞 宋 1213
2 《百鼐集谱》 史铸 宋 1234—1252
3 《艺菊书》 黄省增 明 1521~1540
4 《艺菊谱》 高濂 明 1570~1590
5 《菊谱》(附治菊月令) 周履靖 明1585—1597
6 《种菊法) 陈继儒 明 1610—164O
7 《菊花总谱》 钱从夏 明 1620
8 《波花居东篱集》 屠承 明 1640—1650
9 《菊谱)(叶梅夫菊谱) 叶天培 清 1776
10 《东篙品汇》 陆种文 清 1799
11 《艺菊简易》 徐京 清 1803
12 《菊说》 计楠 清 1820-1840
1.2我国古代菊花栽培技术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菊花的栽植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主要表现在栽培措施的细化、多样化、**程度等方面。
宋代是我国菊花业刚刚兴起的时期,栽培技术相对简单,栽培者的经验也比较少。宋代菊谱多记载菊花品种,关于栽培方面的记载零星见于各谱录之中,只有沈竞《菊谱》中记载的**为完整,可称为我国**部系统记载菊花栽培技术的书籍。此外,史铸的《百菊集谱》在研究菊花栽培方法上也很有价值。这是一部辑录性质的菊谱,对其前诸谱的内容加以汇纂,并适当补充自己的内容而成。宋代菊谱所载栽培技术篇幅虽简短,但内容比较丰富,对于立地条件、施肥、浇水、修剪、除虫、繁殖、花期调控等内容都有所涉及。宋代,人们根据菊花生态习性确定了适于其生长繁殖的基本栽培方法。繁殖依靠分株法、扦插法、播种法,而前两种多用。对于菊花不耐积水、喜肥、摘心可促其分枝等特性业已了解。《百菊集谱》有载:“其根恶水,不宜久雨”,逢久雨应培土,使根际不积水;浇水应在日暮进行。摘心技术在宋代菊花种植中已经应用广泛。可以掇头促其分枝,着生数朵花;还可不停摘心,“每掇益歧,至秋则一干所出,数百千朵”。宋代已开始使用一些促成抑制栽培的方法改变菊花的花期,以供观赏的需要。
明代,菊花的栽培技术进一步发展并达到很高水平。明代,菊花栽培措施的研究进行的非常广泛,各种方法都注意到了选择适宜的物候期、环境条件进行。关于肥料的制作方法、扦抽的方法、浇水的方法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黄省增《艺菊书》中提到肥土的制作过程,强调在菊花越冬时施腊肥的重要性”:“土粪多则暖而不冰”。陈继儒《种菊法》**早指出施肥因种而异,同时强调施肥要注意清洁,从而不影响人们对于菊花的观赏。**早报道的水抽法出现在姚绶的《菊月令》中,该法繁殖苗木具有简单易行、容易发根的特点。后来这项技术也推广到其它植物的繁殖中"。修剪技术的应用更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促分枝改变株高,还可以控制着花量,因品种开花的大小不同进行抹芽、去蕾,以获得**的观赏效果。同时随着菊花品种的増多,栽培技术的应用也注意到了因种而易。屠承《渡花居东篱集》在继承陈继儒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出:不仅是施肥,全部栽培措施都应因品种不同而异。明代,靠接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实现了菊科植物种间靠接。通过靠接,可培育出高大且拥有四五色花的植株。菊花的栽培技术在明代已经基本成熟,其后的栽培技术多是这一时期技术的继承与改良。明代菊花栽培技术的进步为后来我国菊花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代菊花发展十分迅猛,爱好菊花、种植菊花的人的数量快速增长。清代的菊花栽培技术出以往更加的细致全面,如叶天培《菊谱》中将种菊的技术共分成了二十九目。清代菊花栽培技术的提高还表现为:对一些栽培现象的认识,如“柳芽头”;嫁接技术的改进,如砧木的选择、家接的方法:对不同菊花品种的栽培措施的差异认识的深化;利用种子繁殖进行育种技术的改进。其中,利用种子繁殖进行育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椎广。许多菊谱中都有关于播种繁殖的记载,如在计楠的《菊说》中有“子出”一目,叶天培《菊谱》有“蓄子”、“布子”,顾禄的艺菊须知》中有“培于"等,这在明代的菊谱中是不曾有过的。